1996.09--2000.07 南京大學強化部本科生
2000.09--2005.05 南京大學天文系碩博連讀研究生
2005.06--2010.06 紫金山天文臺博士后
2005.06--2011.04 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
2006.12--2008.01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系訪問學者
2008.02--2010.03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副研究員
2010.04--2011.03 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博士后研究員
2011.05--至今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
2015.11--至今 紫金山天文臺高能時域天文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
2016.06--2019.0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
2019.02--至今 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
2019.05--至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會員,中國天文學會第十四屆理事會空間天文和高能天體物理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天文學會第十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天文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和學風道德委員會主任。
高能天體物理、時域天文、暫現(xiàn)源宇宙學、基本物理假設的天文學檢驗
主要從事高能天體物理、時域天文和宇宙學研究。曾為NASA Swift衛(wèi)星和 Fermi衛(wèi)星科學組成員,目前是中國-澳大利亞南極天文合作的中方負責人之一,天宮二號伽瑪暴偏振探測器POLAR、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墨子巡天望遠鏡WFST、中法變源監(jiān)視器SVOM、愛因斯坦探針EP等中國地面和空間天文觀測設施項目的科學組成員。2018年以來相繼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高能時域天文”(2018/01-2022/12),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天文大科學裝置冷湖臺址監(jiān)測與先導科學研究”(2019/06-2023/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FAST專項重點群項目“基于FAST高靈敏度觀測的快速射電暴研究”(2021/01-2025/12),中國科學院全球共性挑戰(zhàn)專項“面向SKA和FASTA暫現(xiàn)源觀測的先導研究”(2022/01-2024/12),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專項項目“快速射電暴及高能暫現(xiàn)源的深度觀測和定位”(2022/11-2025/1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高能時域天文”(2024/01-2028/12)等項目。
在伽瑪射線暴、引力波事件、快速射電暴、超新星等宇宙高能爆發(fā)天體研究領域,以及基于這些天體開展宇宙學、基本物理檢驗等研究方面在國際天文學主流期刊ApJ、MNRAS、A&A以及Nature(含子刊)、Scie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fā)表260余篇論文(含約220篇SCI論文,約100篇責任作者論文),總引用1.4萬余篇次,研究成果被Nature Index(2014)、Phys.org(2015)、Science Daily(2015)、《中國科學報》頭版要聞(2015)、New Scientist(2016)、美國天文學會網(wǎng)站(2016)、《新聞聯(lián)播》(2017)等國內外媒體的關注和報道,被國際媒體評價為:"這是在愛因斯坦等效原理公式化100周年對他的重要致敬"、"引力波能解開的宇宙4大謎團之一"等。
全部論文列表(NASA ADS鏈接):https://ui.adsabs.harvard.edu/user/libraries/Po3RrXitQYaXVlS1Rgocqw
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NASA ADS鏈接):https://ui.adsabs.harvard.edu/user/libraries/2c7IR949SqOZzUVHFTWQ1Q
代表性成果
(1)最早詳細研究了伽瑪暴在星風環(huán)境下的正反激波過程和早期余輝,并指出為了與觀測不矛盾,伽瑪暴前身星在爆發(fā)前的星風拋射比較弱(Wu,Dai,Huang,& Lu,2003,MNRAS;Zou,Wu,& Dai,2005 MNRAS;Zhang et al.,2022,MNRAS);
(2)提出伽瑪暴雙成分噴流的偏振演化模型,系統(tǒng)研究了噴流結構、磁場位形等對伽瑪暴及其余輝偏振輻射演化的影響(Wu,Dai,Huang,& Lu,2005,MNRAS;Lan,Wu*,& Dai*,2018,ApJ;Lan et al.,2019a/b,ApJ;Lan et al.,2021,ApJ;Lan,Wu*,& Dai*,2021,RAA);
(3)對伽瑪暴X射線耀發(fā)進行了詳細分析及對其動力學模型做出了限制 (Wu,Dai,Wang,Huang,Feng,& Lu,2007,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獲得第37屆國際空間科學大會 “青年學者杰出論文獎(Outstanding Paper Award for Young Scientists)”;并且在《Science》雜志上參與提出短時標伽瑪暴X射線耀發(fā)的大質量快轉磁星模型(Dai,Wang,Wu,& Zhang,2006,Science);
(4)作為Swift衛(wèi)星 “裸眼可見”伽瑪暴GRB 080319B理論組主要負責人,提出了該暴的雙成分噴流和星風模型(Racusin,Karpov,Sokolowski,Granot,Wu,et al.,2008,Nature);
(5)在Fermi衛(wèi)星合作組首先提出利用伽瑪暴GRB 080916C中GeV光子和MeV光子到達地球的時間差,對量子引力效應造成的洛倫茲對稱性破缺和量子引力能標給出限制(Abdo,et al.,2009,Science),參與了利用GRB 090510觀測進行的類似限制(Abdo,et al.,2009,Nature),這些結果排除了洛倫茲不變性線性破壞的可能性;首次利用存在從正延遲轉變到負延遲特征的伽瑪暴對一階、二階洛倫茲不變性破缺的強有力保守限制(Wei,Zhang,Shao,Wu*,& Meszaros,2017,ApJL);
(6)提出大質量恒星死亡時物質拋射然后回落到中心黑洞并通過黑洞-吸積盤磁過程的回落吸積模型,成功解釋了超長伽瑪暴等觀測事件(Wu,Hou & Lei,2013,ApJL;Yu,Wu*,et al.,2015,MNRAS);
(7)提出雙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多波段余輝的大質量毫秒自轉強磁陀星能量注入模型(Gao,Ding,Wu*,Zhang,& Dai,2013,ApJ),成功解釋了PTF11agg、GRB 080503等多例事件(Wu,et al.,2014,ApJL;Gao,Ding,Wu*,Dai,& Zhang,2015,ApJ)。
(8)領導國際團隊利用伽瑪射線暴、快速射電暴、TeV耀變體、引力波事件等多波段、多信使短時標變化天體的觀測,開展宇宙版的“比薩斜塔實驗”,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基石之一的弱等效原理進行了系列高精度檢驗(Gao,Wu*,& Meszaros,2015,ApJ;Wei*,Wang,Gao & Wu*,2016,ApJL;Wei,Gao,Wu*,& Meszaros,2015,PRL;Wu,et al.,2016,PRD;Wu,et al.,2017,PRD);
(9)首次提出利用宇宙學起源的快速射電暴不同頻率射電光子的到達時間差限制光子靜止質量,得到該類方法的最強限制(Wu,et al.,2016,ApJL;Chang et al.,2023,JCAP);
(10)作為中國南極天文合作團理論負責人,利用南極巡天望遠鏡成功觀測到首例雙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光學信號(Hu,Wu,et al.,2017,Science Bulletin),同時對該事件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中心天體、輻射機制等開展了系統(tǒng)研究(Meng et al.,2018,ApJ;Ai et al.,2018,ApJ;Geng et al.,2018,ApJL;Lan et al.,2019,ApJ)。
2011年入選中科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首屆會員(2015年優(yōu)秀會員);2012年入選中科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2016年終評優(yōu)秀);201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yōu)秀青年基金”資助;2015年中科院優(yōu)秀導師獎;2016年中科院朱李月華優(yōu)秀教師獎;2016年中科院優(yōu)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2016年入選江蘇省第五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第三層次培養(yǎng)對象(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201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資助(結題考核優(yōu)秀);2018年入選江蘇省第五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第二層次培養(yǎng)對象(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2020年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23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2007年度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青年學者杰出論文獎”,2009 、2015 年度中國"十大天文科技進展"(第一完成人)以及2017 、2019年度中國"十大天文科技進展"(主要完成人之一)。
研究隊伍